【中国卫生】刘连新:让更多优秀学子加入医学事业 打造一家改变疾病治疗方式的医院

2021-07-27来源:中国卫生访问量:654


201810月,刘连新从黑龙江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兼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牵起这段“千里姻缘”的,是他少年时就怀揣的“中科大梦”。20195月,刘连新被安徽省政府任命为医院执行院长。今年1月,刘连新担任医院党委书记。如何带领这所历史悠久又年轻的大型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在“科大新医学”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成为刘连新新的梦想与挑战。

 

院校融合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卫生》:2017年年底,安徽省立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时的背景和契机是什么?

刘连新:拥有一流的医学院几乎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方面有良好基础,但与国内顶尖高校相比,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尚属空白,亟待向医学领域拓展。

一流医院,同样需要一流大学、一流医学学科的支撑。纵观国际国内著名的医院,大都有大学背景。安徽省立医院是江淮地区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之一,医院始建于1898年,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办院规模安徽省第一、全国前十,但教育科研平台资源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面临困境,亟需寻求与高水平大学合作,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保障了全省人民健康,但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医学教育和医学高端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全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急需培育建设一流医院、一流学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立医院不断加强合作交流。20123月,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前沿生物学科、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转化与应用联盟。随后几年,双方在肿瘤免疫治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20179月以来,双方加快推动合作共建步伐,达成了合作共识,多次向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汇报,得到大力支持。20171223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建,中国科大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卫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与科大的相互融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医院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连新:加入中国科大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医院不管是在人才队伍、学科布局、还是医教研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面貌。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医疗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医院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全方位建设高层次医学和研究人才队伍。依托中国科大海外招聘会和墨子论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双聘”机制。目前,医院向中国科大学术委员会推荐并评审通过的双聘专家就有20人。此外,医院充分发挥院士、院外知名专家的指导作用,快速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医院现有签约特聘专家45名。

在增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医院还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院内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拓宽培养渠道,形成专业人才梯队,提升医院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重点推行四类人才培养计划(学科、亚专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中青年杰出人次和青年技术骨干),成效显著。

学科布局上,医院按照“分步支持、动态调整、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的学科建设思路,遵循“纵向推进亚专科建设,横向发展多学科协作,立体化打造示范中心”的实施路径,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技术水平提升的激励措施和绩效政策,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构建学科分类分层的管理体系,部署推进“登峰计划”学科建设项目,累计遴选26个学科进入“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高地学科”五年培育周期,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品牌学科。引入管理工具DRG,学科病种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学科良性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技术水平提升的激励措施和绩效政策,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新一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排名全国24位,等级A+,四级手术总量全国第4位。

创建研究型医院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201910月,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落户院内,建立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构建新型“医教研产”融合创新基地。

坚持技术强院,以技术进步推动诊疗能力提升。移植技术、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危急重症救治技术、细胞移植和治疗技术等关键技术在医院多个学科篷勃开展。脑血管和肿瘤方向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医院是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2019年卒中质控排名全国首位。

依托中科院和中国科大,由院士、国际知名专家领衔,立足安徽,我们建立了融合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医院;建立了肿瘤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智慧病理、药物化学生物学、肿瘤诊疗智能纳米系统5个院士实验室;揭牌成立了中科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智慧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脑衰老及脑疾病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血液学与细胞治疗研究所及中国1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老年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放射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医学检验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分中心也先后落户医院。

中国科大和医院还共同设立了“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投入近3000万元支持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发挥牵引和培育作用,鼓励理工医交叉融合,孵育医学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已经累计立项140余个。

 

转型发展瞄准高质量、新格局

 

《中国卫生》:从省立医院到大学附属医院的转型,让医院拥有了哪些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和要求?

刘连新:校长包信和院士曾表示,中国科大附一院是探索和践行“科大新医学”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科大回报和服务安徽人民的重要阵地。院校融合之初,医院就明确了立足中国科大“双一流”,以“科大新医学”为导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一流的人文型医院转型,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与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一致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科大新医学”究竟“新”在哪里,我个人理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适应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潮流,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理工科思维的现代卓越医生。这些医生的定位不仅仅是会看病,更要懂科学、通理工,具有理科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

《中国卫生》:在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引领下,医院制定了怎样的战略发展规划?

刘连新: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医院正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为引领,打造临床研究高地,构建科创发展“新格局”。

按照目前的规划,最重要是完善医院的转型。使这家以医疗为主的医院转型成为一家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医院。在转型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医生的培养上,改变过去单纯关注医疗技术的培养模式。未来,我们将分医疗型、教学型、科研型和综合型四个类型对医生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医院的发展要从单纯追求医疗质量转变为追求更多元化的发展目标。要改变医院内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突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理念,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让年轻人有实现梦想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专注于业务或管理。管理上要向扁平化转变,让医院行政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医院转型并不是要越做越大,而是要面向国家需要和人民健康,成长得更强壮、更有韧劲,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们应该是与国际接轨的高精尖人才

 

《中国卫生》:在您的心中,中国科大附一院未来应该发展成为一家怎样的医院?

刘连新:安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决定了这里的医疗机构更多的是靠事业和情怀留人。临床医疗是医院立足的根本,但未来的医院,一定不仅仅只是发展医疗工作,更多的还需要依靠教学和科研的驱动,不断给医务人员提供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在临床研究、新技术新药新设备研发等方面不断寻求、获得突破。“科大新医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丰富的人文情怀、缜密的临床思维的医生,他们应该是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精尖医学人才。

未来的中国科大附一院,不会走过分扩张的道路,也不能成为“超级县医院”,而要与中国科大的发展同频共振,努力做出一些能够改变疾病治疗手段、进而改变医疗、真正造福患者的事。

中国科大附一院拥有120多年历史,曾经做过很多改变和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程的工作。比如,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是最早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医院之一,是目前国际上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之一,包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的“中国科大方案”都走在了中国的最前沿。

我认为,干出一番事业,绝不是巧合,靠的是长久的积累和机遇的结合。

融入中国科大后,医院有了新的发展目标。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医院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都有了干劲,医院的快速发展让大家看到了前景,职工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进步不仅体现在医院连续两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上的持续进步,也体现在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以及职工薪酬体系的变革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班子明确提出,绝不能因为疫情影响职工收入待遇。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兑现了对职工的承诺。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目前,医院转型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医院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流大学的附属医院,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健康获得感,让职工有更多的职业成就感,更让一代代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优秀青年学子有梦想的空间和施展抱负的舞台。功成不必在我,但攻成必定有我,我相信,我们大家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责编:方雯

 

 


上一篇:下一篇: